早產兒各臟器功能發育不成熟,生長發育快、生后對營養需求高,胃腸道耐受能力弱與高營養能量需求之間易存在矛盾。如果胎兒岀生后早期不能快速獲取蛋白質和能量,可能發生營養缺乏,甚至增加神經系統發育不良等疾病的風險。
母乳檢測儀在這種狀況下的發展也就是應勢而起,檢測數據分析目的是為早產兒早期提供充足的營養,既能使早產兒追趕生長,又有益于神經系統發育,這就要求對早產兒實施母乳強化喂養。
目前在實際工作中對母乳進行檢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母乳主要成分及其變化,對嬰兒特別是早產兒,實施強化喂養提供依據,以制定個體化方案。但是對足月兒,其實通過嬰兒體重的評估即可確定母乳的質量,不需要每個都進行母乳成分的測定,不過目前國內有擴大化的傾向。
母乳成分檢測的局限
使用不同母乳采集方法可能會造成含量的差異,一次性采集一側乳房的全部母乳,能較準確反應母乳營養成分含量,但耗時較長。如在母乳喂養開始或結束時收集.簡便易行,但檢測值與實際值間誤差較大。此外,樣品收集后的處理和分析方法也可能造成檢測結果的誤差。因此,臨床評估母乳成分應綜合考慮哺乳時期、取樣以及測定方法等因素。
2017年的一項系統綜述對歐美國家已完成的幾十項的中紅外線(MIR)的母乳喂養成分測定研究做了分析,這些研究主要是對母乳中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物(主要是乳糖)進行了測定。這些研究結果與實驗室經典化學測定方法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中紅外線(MIR)技術方法對蛋白質和脂肪測定結果的準確性為60-70%。